半成品淨菜變革深入美國廚房

2016-05-16 08:10  来源: 网络

 

      餐飲變革的背後是廚房革命,一切與廚房相關的產業變革都將潛移默化的影響餐飲行業本身。半成品淨菜的變革正在深入廚房,但我相信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如今在西方它已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飲食模式

       半成品淨菜,指的是預先經過清洗或切配,按照一道菜所需的比例精確搭配好的食材和配料,它們通常以食材包的形式成套出現,往往附加了一張說明,讓使用者在短時間內在家中以簡單的步驟和設備完成菜品製作的一種服務。它們會通過密集的城市物流網路直接送到家中,和生鮮供應商相比它們的最大優勢在於節約時間、減少浪費、烹飪方便。

       這種模式始於斯德哥爾摩一個三個孩子的母親Kicki Theander,她發現很多家庭希望在家烹飪但是沒有時間採購。2007年她創辦了Middagsfrid,將超市的食物按菜式打包送到人家中。這個模式很快受到歡迎,不久就擴張到了丹麥、德國、比利時、瑞士,也出現了一堆同類競品,目前瑞典已經有十多家公司提供類似服務,儘管這個國家只有不到一千萬人口。

       而同樣的服務,在美國則成為了資本的寵兒。Blue Apron和Plated都在2012年創立,它們在去年完成了一輪融資,累計融資額分別達到了1.93億和5600萬美元。和它們一起成為美國市場三巨頭的Hello Fresh來自德國,累計融資額達到2.5億美元。它每個月賣出的食材包份量已經達到了1600萬份——Blue Apron能賣800萬份已經不少了。食品行業諮詢公司Technomic預測,按照現在的發展勢頭,這個市場在未來十年裏會發展到30-50億美元之巨。

       目前在美國已經有超過100家提供類似服務的企業,他們或多或少通過地域性、差異性的服務在市場上生存。你很容易想像專門提供素食的,或者計算好卡路里的,再往下還有Peach Dish會提供美國南部風味;Chef’d則和幾十位大廚與公司合作,顧客可在其上自由選擇;Just Add Cooking’s強調所有食材只來自波士頓本地,並不快遞全國,給錢也不幹。

       和超市零散採購相比,這些食材包並不便宜,如果排除掉前往超市、完成採購和清洗的時間成本,僅僅從食材角度來說,以Blue Apron為例,有外媒經過計算它比高檔健康超市連鎖Whole Foods貴了三成左右。

不便宜,但卻還是賣的不錯,為什麼?

       以美國為例,半成品淨菜的爆紅,可以稱得上是趕上了好時候。千禧一代(出生於1977-1994年之間的青壯年們)的大都市居民們是它的最大消費者。他們每個月出門下館子的花費比其他年齡段的都要多——每週超過50美元,這是樂衷於、也有資本投入休閒消費的一代人。他們是吃貨文化、農夫市集、美食節目、超級食物(superfoods)行銷法影響下的,終日沉浸互聯網的一代人。但在一切都觸手可及的生活中,他們需要對生活的掌控感和成就感,而不僅僅是享受便利。所以淨菜包給他們提供了一個過渡帶,一邊是高效便利的生活,一邊則是“日常手工班”式的操作帶來的樂趣。尤其是雙雙工作的年輕父母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讓他們不想在孩子們面前用微波爐加熱一堆速凍硬塊或者速食食物,半成品淨菜包就成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尤其是不少淨菜包並不只是傳統西餐菜譜,而積極地融入了各國風味以及當前時髦的健康食材。

       半成品淨菜公司們主要的根據地都是紐約、三藩市這樣的大都市,住在地鐵站周邊、沒有買車的居民們對於這些淨菜包有著巨大的需求,因為出門做次大採購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要麼沒有車開出去找大超市,要麼在城裏交通擁堵,四處找小店採購費時費力。而且大城市生活成本本來就高,比去超市採購更貴的淨菜包對他們來說不算出血。

       面對著1.2萬億美元的餐廳和超商生意,淨菜包在整體食品銷售中只占鳳毛麟角, 就算是他們增長到50億美元,也依然是比重很小的細分市場罷了。然而淨菜包成為了資本市場上的火熱話題,自然受到各種各樣的質疑。有人說,家庭日常採買因為其低利潤率,並不為風投界關注;而現在他們發現了這個可以坐地起價的機會。

本文來源:掌櫃攻略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中餐日报”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